阳光路上带头人

时间:2017-03-11         浏览量:15052         【打印此页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记黄泥河林场场长泥继国

223日,农历大年初五,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传递着新年喜庆的气息。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团聚,慵懒,美食中……天刚蒙蒙亮,泥继国已经踏上了赶往林场的山路。林场有很多工作在等着他,种植基地生产,新伐区采伐作业要在今天全面展开。平日里健谈的他闭目仰头靠在车座,内心中思索盘算着新一年工作开展的每一个细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泥继国,40岁,20139月起任黄泥河林场场长。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形容他,那就是—阳光。无论工作多忙多累,内心承受多大的压力,在他脸上永远是乐观向上、积极阳光的笑容。黄泥河林场距离局址68公里,是全局最为偏远的林场,那里山高坡陡、作业条件差、职工人数多。由于附近没有厂矿,生产淡季没有就近务工的机会,林场员工只能靠玩麻将消磨时间。由于无事可做,职工串门子,东家长、西家短,邻里、夫妻闹矛盾频繁上演。“高海拔、低收入,忙完生产就闲逛”成了这个林场的真实写照。

“让员工有事做,通过劳动让他们的腰包鼓起来。”上任伊始,这个想法就深植于泥继国的脑海。选择一个切实可行、稳妥保险的致富项目,让员工足不出场就能赚到钱,成了那段时间他苦苦思索的问题。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,他了解到,黄泥河海拔高、光照强、水质好,适合食用菌种植业发展。在林场发展木耳种植,让员工在生产淡季有事可做,有钱可赚,他的想法得到了班子成员的认可和赞同后,他立即组织召开全场大会,征求全体员工的意见。为了打消部分员工的顾虑,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林场大客车拉着满满一车职工,先后去往辽宁宽甸、黑龙江牡丹江、省内林场等多个地方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参观取经。经过实地查看和研究,木耳种植项目成为首选。

项目确定了,资金从哪来?经过全体职工商议,集资入股,成立种植合作社,林场班子成员每人集资5000元,职工随意投资,上不封顶,按利分红。可是有的员工心里还是有顾虑,本来手中的积蓄就少,一旦赔钱,那就是血本无归啊!泥继国在全体职工面前明确表态:种植合作社由集资者民主推选出管理者,设备投入、原料采购、销售收入都由合作社独立自主操作,场领导不参与管理,只负责做好一切后勤保障工作。用工按工时支付工资,优先保障林场困难户、工伤户劳动。他的话让大家吃了定心丸,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,共有21户职工参与集资入股16.5万元,合作社启动了。看着员工们期待的眼神,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好,让大家真正获益,因为员工的心,真的伤不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林场为合作社免费提供了厂房和场地,并帮忙购置了原料。为了节约资金,合作社的成员们自己搭架子,焊煮筐、平整场地……每天清晨,职工就会早早的来到基地,忙得热火朝天,管理员会按照每一个职工的工时划好考勤,按时支付工资。昔日里每天聚在一起打麻将、玩扑克的场景再也不见了。木耳种植,需要三十二道工序,备料、打沫、拌料、蒸煮、上架、发酵……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劳作。这对于用惯了油锯的林场职工来说,无异于张飞手拿绣花针,笨手笨脚地无从下手。泥继国把搞食用菌种植的朋友接到林场,现场手把手地指导。经过近半年的劳作,10万木耳段齐整整地摆放在场地上。

经过精心的管理,木耳大丰收的季节来到了。为了生产出优质的木耳,合作社制订了严格的采摘标准。别的种植户都会在木耳长到尽量大时收获,他们却要在木耳长到鸡蛋黄大时采摘,因为这样的木耳肉厚,紧致,口感好。上乘的木耳质量,赢得了顾客的青睐,一季下来,合作社5000斤的木耳就销售一空。经过仔细算帐,去掉各种费用,合作社成员收益投资比高达50%。在丰收的喜悦面前,员工们开心地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首战告捷,泥继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而他不满足于当前小富即安的局面,开始了琢磨新项目,扩大种植规模。于是,滑子蘑种植进入他的视线。木耳种植的培养基是锯沫,相对成本较高,而滑子蘑培养基里用少量的锯沫加上粉碎的玉米芯就可以。经过多方考察,当前滑子蘑的市场量需求很大,价位也很合理。种植滑子蘑,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,获取更大的收益。于是,他带领技术员赶往邻近的辽宁省滑子蘑种植基地,了解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。

学技术、了解市场行情,半个月的考察结束,他带着满满的信心回到家时,不满两岁的儿子用陌生的眼神看着他。他拿来玩具想拉近和孩子的距离,可儿子警惕地把玩具扔掉。妻子对他说:“再总不回家,怕是儿子都不认识你啦!”“等我把手里的事都安排好,专门陪儿子几天。”话是这么说,可第二天,儿子还在熟睡中,他就赶往林场,召开滑子蘑项目集资大会了。

有了前期木耳种植的经验和收益,这次职工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,几天的时间里,44户职工共集资90万元,合作社真正发展壮大起来了。

今年滑子蘑预计生产40万袋,木耳10万袋,要建12个大棚。原来的场地满足不了这么大的种植量,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在林场河边一块平整的土地。可这块地是林场职工王殿富自家的鱼塘,当年他雇钩机挖鱼塘没少投入。王殿富是林场有名的“倔头”,只要是他认准的理儿,谁都说服不了他,平日里身边的职工都避让他三分。去年他女儿患有血管瘤,疼起来走路都吃力。正值女儿高考,既不能耽误孩子学习,又要给孩子治病,夫妻俩压力特别大。当时了解到他家的情况,泥继国第一时间来到他家里,了解孩子的病情和求医情况。他送上了慰问金,并帮助联系了治疗血管瘤的专科医院,同时安排专人帮助照料孩子。在林场的大力帮助下,孩子的病彻底治愈了。女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,王殿富亲自跑到林场去报喜。

现在林场需要王殿富支持,一进门,老王就知道了泥继国的来意。“啥都不用说啦!我知道你的难处,我困难时候是林场帮了我,你是想为全场职工做事,不就是我那块鱼塘地吗,别提钱,用就是。”在彼此的帮助和理解里,场地问题顺利解决了。

梁祖巨,62岁,十年前伐木中左腿被意外砸伤。由于伤口愈合不好,左脚跟一走路就会流出脓水。老伴没有工作,体弱多病,多年来夫妻俩依靠工伤工资勉强度日,是昔日里的老上访户。泥继国刚刚上任,老梁就来到他办公室,张口就说:“我是老工伤,左脚常年流脓水,林场得给我解决穿鞋的问题吧?”泥继国知道,老梁要的不是鞋,要的是未来生活的希望。“不就是鞋吗?放心,只要你穿坏了就来,你的鞋,林场包了!同时,我一定给你安排力所能及的活,让你和老伴过上好日子。”老梁苦笑着,心里想:“能要来鞋就不错了,就我这身体还指望能干活挣钱?可能吗?”

昨天的不可能,今天变成了现实。现在,种植基地里每天都有老梁和老伴的身影。年龄大了,重活干不动,合作社就安排他俩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,工资按天开。“每次合作社基地有活,都保证我们这些困难户先干。要是没有泥场长,就我们老俩口这样的体格,上哪打工能要咱呢?去年刨去了生活开销,看病吃药,我们攒了七千多块呢,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啦!”老梁满面笑容地说。

新年刚过,合作社基地里就已经忙得热火朝天了。拌料的、装袋的、蒸煮的……职工赵大姐说:“以前天天惦记着打麻将,现在就盼着基地开工呢,有活干,有钱挣,我们林场职工都成了大忙人,谁也没有串门子、玩麻将的心思啦!”职工徐大哥说:“以前愁着收入低,将来要是停止采伐就更没有出路了。现在有了种植基地,啥都不怕啦。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说,我们林场的幸福指数那是越来越高啦!”大家手脚麻利的劳作着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
经过一年多的相处,黄泥河的员工从泥继国身上感觉到了他一心改变林场穷面貌的决心、一心为民的公心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信心。黄泥河林场的凝聚力空前高涨,班子的声望达到了历史的高点,场领导的号召一呼百应。在全局所有参与棚改的林场中,黄泥河林场一百多户职工最先完成搬迁工作。林场为了解决员工搬家难的问题,用林场的大卡车免费给职工搬家。同时,林场将原部分家属房改造成职工宿舍,统一购置了新家具,并和办公楼一起,改成电取暖,室温根据天气自由控制。生产时,员工统一到林场食堂就餐,青菜、鱼、肉餐餐不断,只需要缴纳少量的就餐成本;晚上回到宿舍住宿,温暖的室温一下子消除了劳作一天的疲惫。

泥继国的妻子是教师,工作也很忙,年幼的儿子要由妻子独自照料,父母亲患病,他没有时间去照料,他把所有的精力与热情全部投给林场的每一个员工。去年底,他又萌生个新的想法,黄泥河水质优良,水样经专业机构鉴定,水质完全符合市场销售的山泉水标准。今年准备在林场建起山泉水厂,员工就会又多了一个就业渠道。

想到美好的未来,泥继国的脸上就会泛起阳光灿烂的笑容。从他的笑容中,黄泥河林场员工分明看到,一条洒满阳光的幸福路正在脚下延伸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163银河.net163.am网(郑晓然)

 

 

  • 6163银河.net163.am网站

  • 6163银河.net163.am微信

  • 6163银河.net163.am微报